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气息和想象力

发表于: 2023-04-07 15:31:10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从过分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重知识静态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能力生成,重人文教育。在语文课堂上根据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能够很好地理解课文,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广泛的作品中汲取知识、认识社会,在写作训练中抒发情怀、感悟人生,让畅想的思维自由飞翔、情感的激荡充满课堂。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有了想象力,科学发明便有了契机;有了想象力,文学创作便有了灵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不是无章可循,应着重在语文课堂上用以下3个方法去培养。


(资料图片)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扩想”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经常用“扩想”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所谓“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的内涵作开拓式想象,培养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课文、掌握知识。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课时,诗人郭沫若大胆构思想象,牛郎织女的生活命运与民间传说截然不同。作者笔下的牛郎织女幸福自由地生活:“在天街闲游,骑着牛儿来往。”正是这样,较好地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以此为契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展逆向思维。如,多数人歌颂小草装点春色,生命力顽强,可农民对小草的态度就大相径庭。在我的启发下,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讨厌草,你不曾看到它们蔓延在庄稼地里,庄稼就蔫得抬不起头来。农民辛辛苦苦种的庄稼要因它们的肆意侵吞而糟蹋了吗?”另一名学生写道:“草往往是一些掩盖害人东西的屏障,它们长得越旺,一些毒蛇、猛虫往往掩藏得越好,这样就为毒蛇、猛虫袭击人类提供便利条件……”可以看出学生见解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续想”的能力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让学生“续想”能让学生浮想联翩。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让学生想象一下“皇帝露丑后,回到皇宫会做些什么”;教学《最后一片叶子》一课时,想象一下贝尔曼老人在夜中带病作画的情形,教学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时,想象一下作者送走友人后的复杂心情……在课堂中也可以临时创设情境让学生“续想”:当你在花园漫步看到蜜蜂酿蜜时,你会想到什么?20年后碰到初中班主任,你会说些什么?想象一下自己年老时的情形,等等。教师可以及时合理地让学生进行想象,把故事情节想象下去,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联想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可由一种动物或植物进行想象:由松树、莲花、蚂蚁等想到什么?让学生经常进行联想,不要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逐步培养其想象力。一次,电视台记者进行了一次现场直播测试,题目是“由‘0’想到的”。测试发现,学历越高,近似想象力越不丰富,而一群小学生的想象力却出乎意料地超过常人,他们想到了地球、月亮、眼睛、嘴巴、足球、乒乓球、家的团圆、祖国的统一……由此可见,不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十分重要。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尽情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不再是一部“照相机”,有什么显示什么,而是一个神奇的“万花筒”。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进行完美的人格教育。

□ 巨野县凤凰街道办事处彭泽小学 赵涛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赵涛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

标签:
x 广告
x

Copyright ©  2015-2022 今日上海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4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