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万敏“最近在完善个人简历,准备跳槽换工作。”一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员工对记者谈起最近的工作时认为行业的红利期已过,对未来个人发展感到迷茫。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对消费金融公司本身来说,2023年或也是沉重的一年。上海一消金公司人士表示,已收到当地监管通知,以平均20%为目标进行调整,上海地区内到2024年年中落地实施,放贷利率上限还是24%。但他同时表示,各地具体政策会有差异,上海属于偏严格的地区。
同时,不少大型银行已经打响了消费信贷利率战的信号,最低利率压到了“3字头”,而建立在弥补大型银行服务空白区域的逻辑上的消费金融公司,将会何去何从?
定价空间收缩
“大行这种降利率,其实跟我们消金公司是没关系的。”上述上海地区消费金融公司人士表示,大银行面向的客群是完全不一样的,所谓最低利率面向的都是特优的人群,国企、事业单位或者五百强企业员工等。消金公司的客群都是次优甚至是次级的,定价上限到24%,行业平均定价可能在18%-19%(年化利率)左右,和大行的客群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之初,它的定位是填补国内个人消费贷款的空白。2009年8月,原银监会发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在此以前,尽管各银行都开设了耐用消费品贷款、综合消费贷款等个贷品种,但在市场因素下,房贷与车贷占据着银行个贷90%以上的份额。
通过覆盖银行传统优质个人客户以外的更广泛的市场,消费金融公司能为信用风险较高的人群提供信用贷款,而风险定价的规律决定了消费金融公司的利率也会高。监管指导将平均利率降到20%以内,本就获客艰难的消金公司可以选择的客户范围将进一步收缩。
一位长期关注消金的银行金融科技从业人士表示,利率压降特别是持续利率压降加剧考验了消费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的背后包含着获客、运营、风险、资金等成本,将倒逼消费金融公司再算精选账,压缩运营成本(其中大头是数据)和提升风控识别能力。消费金融距离舒适圈越来越远,行业也将越来越卷,但总会有在市场中跑出新的模式的胜利者。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扩容,据银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消费金融公司数量增至30家,贷款余额突破7000亿元,达到7106亿元;资产总额达到7530亿元。而这一规模在消费金融市场的占有率并不高。根据艾瑞统计测算,2021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放款规模达到20.2万亿元,余额规模达到5.8万亿元。
在行业内部,成立时间较晚的几家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后发优势,跑到了行业头部。2021年底,招联消费金融资产规模为1496.98亿元;兴业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则分别为617.9亿元、610.91亿元、444.22亿元以及543.26亿元。
银行对个人消费领域的金融服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通过信用卡产品来落地,信用卡能提供个人消费支付、借贷的大部分功能。而通过线上消费贷产品切入消费金融市场,则是从开启零售转型的部分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开始,如招行的“闪电贷”、宁波银行的“白领贷”等。从202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线上化提速,大中型银行的消费贷产品通过互联网迅速进入市场。
大行发力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长期以来,个人业务和对公业务“二八分”是大型银行的惯例,它们并不热衷对个人领域的信贷资源投入。但近年来,随着银行业整体息差下降,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部分增长乏力,大银行也加大了在信用卡、消费贷领域的零售业务布局力度。
春节假期以来,个人信用贷款利率步入“3”打头区间,工行工银融e借近期推出的活动显示,在3月31日前办理贷款可享1年期3.7%-3.9%年利率优惠,1年期以上为4.18%。农业银行的消费贷(信用贷)产品网捷贷最低利率自今年1月1日起降低20个基点至3.65%,时间截止至3月31日,额度有限。中行的“随心智贷”和建行的“建易贷”,年化利率分别低至3.65%和3.60%。
2月19日,工行表示,该行已发布了“惠享亿万客户 携手千万商家 扩内需促消费”行动方案。2月8日,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上,农行表示,2023年将紧扣扩大内需战略,将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作为2023年的重点工作方向,进一步优化消费信贷供给,提高个人消费贷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并适度降低消费信贷融资成本。
虽然大银行有吸储广泛,资金成本低的优势,但就当前市场环境来说,消费信贷规模正在经历低速期。央行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零售贷款表现相对弱,居民短期贷款新增341亿,同比少增665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表示,从今年春节消费情况来看,居民流动和线下消费场景全面恢复、与线上消费紧密配套的快递物流行业亦已复工、部分长期积压的必要消费需求在短时间内集中释放。在此基础上,如要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消费,还迫切需要在提升消费能力、提振消费信心上多做文章,引导城乡居民“想消费”、“敢消费”。
在通过金融资源促进消费方面,大型银行能撬动的社会资源也具有体量上的优势,在场景布局中或能多点突破。“围绕居民衣食住行,聚焦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和购物、美食、休闲、旅游等消费场景,丰富金融产品,加大资源投入,助力促消费政策产生放大、叠加效应。”工行董事长陈四清表示。此外,工行与万达集团、长隆集团、居然之家等28家企业,以及成都市、武汉市、苏州市、井冈山市等地方政府签署了“扩内需促消费”行动合作协议。
工行表示,据统计,截至2022年末,工行商户客户已突破1000万户,个人客户超过7.2亿户,工行通过金融纽带和各类生态场景,有效链接起各类市场主体和消费者,2022年通过工行系统实现的消费额超过20万亿元。农行此前公布消息显示,截至2022年11月末,农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1930.06亿元,前11个月累计投放2400多亿元贷款,同比多投放228亿元贷款。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认为,当前,居民收入预期和消费倾向逐步好转,消费总体恢复势头良好,但也呈现出非均衡复苏特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强消费恢复动力,一是做好消费信贷配套支持。适当提供消费贷利率优惠,适度扩大个人消费信贷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并提升便利性。针对汽车、家具家电等耐用、大宗消费领域,积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促进其恢复。二是创新消费金融产品。抓住文化旅游、住宿餐饮、物流运输等领域复苏机会,强化服务和产品创新,积极推出更普惠、更便利、更具可得性的金融产品。三是强化数字化科技手段。借助科技力量改善模型和算法,快速精准获客,及时刻画出疫后消费者信用状况和借贷习惯变化,积极推送有针对性、便捷的消费信贷产品。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万敏经济观察报记者
金融市场研究院记者 关注包括但不限于金融、互联网、财富管理、理财相关领域。探索金融新闻新的写作方式。 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wanmin@eeo.com.cn
Copyright © 2015-2022 今日上海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4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