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展村畜牧业,李鸿学经常联系各类培训班向村民普及养殖先进知识。本人提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报记者 马振东
2月13日晚10时,站在格尔木火车站广场,呼啸而来的寒风像钢刀一样,割在脸上生疼,李鸿学紧了紧羽绒服的领子向进站口走去,他要乘火车前往距离450公里外的唐古拉山镇。
作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格日罗村第一书记,从2018年开始,这趟单程距离450公里的火车,李鸿学一坐就是5年。
“中央一号文件刚刚发布,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理当及时向村民宣讲文件精神,把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讲深讲透。”李鸿学说。
其实,李鸿学本不必如此舟车劳顿,格日罗村虽地处偏僻,但早在2004年,大部分村民就已搬迁到格尔木市南郊的安置小区,村里的日常工作基本都在格尔木市区进行。即便如此,面对选择留在村里的少数村民以及村里的集体产业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李鸿学还是放心不下,于是,两头跑便成了他的工作常态。
“眼下正是防灾保畜的关键时期,作为纯牧业村,牛羊可是村里唯一的经济命脉,不容有失。前些天,根据镇党委的工作安排,村‘两委’班子已经向村民发放了饲料与干草,我因为其他工作抽不开身,没能和大家一起上去,心里总是放心不下。”身在450公里之外,朴实的牵挂始终挂在李鸿学心间。
李鸿学坦言,驻村之初,他曾认为这是一份没有多大挑战的工作。后来,随着工作不断深入,他发现格日罗村发展的症结所在——村民思想观念落后,许多人有着“等、靠、要”思想。他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不同方式去影响和改变村民的思想、行为,并最终改变整个村子的面貌。
明晰了工作思路,李鸿学迅速投入到实践中。经过与村“两委”班子共同分析研究,决定在村委为年轻人设置公益性岗位,对想自主创业的年轻人尽最大可能提供培训、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帮村民找铺面、找销路,只要肯干事、想致富,村里就要一帮到底。
如今,村里选择自主创业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达毛措开在长江源村的藏餐厅、才毛措开在市区农贸市场的民族服装店等生意都特别红火,在这些致富带头人的影响下,村里闲逛的人少了,肯干事想致富的人多了,家家户户都争先恐后地干事创业,争取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14日凌晨5时38分,火车到达沱沱河站,村民扎堆已在门口等候。
“李书记,昨天您在微信群里说今早要上来,我过来接你们。”眼前的藏族汉子50多岁,不太流利的普通话中饱含着浓浓的真情实意。
“今年的干草饲料备齐没有?前两天村里发放的物资领了多少?……”从火车站到村安置点德吉小区,短短3公里路程,李鸿学不停地向扎队询问情况。
上午9时,一回到办公室,李鸿学就同前期上来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商量起了如何做好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宣讲工作。
“和去年一样,还是要线上线下结合起来,录一些宣讲视频,让不方便的村民也能足不出户就了解到相关政策。”
“今年的宣讲应当结合我们村的实际,重点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等方面,其中,关于乡村振兴我们应当重点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这几个方面讲,其他的大家再看看还需要补充哪些内容。”
……
听着李鸿学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讨论,随手翻看他的工作笔记,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此次宣讲的重点、要点。
上午的工作告一段落后,李鸿学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村上的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目前,这是我们村最大的村集体产业,去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还是取得了近11万元的利润。”驻村工作之前,李鸿学在格尔木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到了格日罗村,他凭借自己的专业特长带领村民和村合作社加大畜群结构调整和非生产畜的出栏力度,短短几年时间,在羊群基础母羊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合作社实现盈利,每年都能有近十万元的收益。
“今年受市场影响,该出栏的牲畜目前还在合作社养殖,不上来看看还是放心不下。”李鸿学向记者透露,目前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已经联系好了买家,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等到3月初,该出栏的牲畜都能销售一空。
《青海日报》(2023年02月18日 第4版:省内要闻)
Copyright © 2015-2022 今日上海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4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