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晚风送来阵阵花香,晚饭时间刚过,位于龙岩中心城区万达广场对面的口袋公园已是热闹非凡,市民群众或三五好友结伴,迎着微风漫步徜徉;或约上一群舞伴,伴着歌曲翩翩起舞;或怀抱稚嫩孩童,带着惬意走走停停……近日,这样一幅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画卷在龙岩徐徐展开。
积极探索——两种模式齐头并进
“类似这样的口袋公园,全市已建成21个、总面积约10.95公顷,正在开展建设11个,而且大部分的公园就在群众家门口,推窗即见景,移步就入园。”龙岩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这些“高颜值”的口袋公园融入了海绵理念,在充分展现城市方寸之美、满足群众休闲健身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对雨水的充分吸收、积蓄和利用,让城市更有“韧性”,让海绵城市建设真正成为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资料图片)
在口袋公园建设中融入“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理念,是龙岩市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龙岩市围绕如何打造山地河谷型示范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结合龙岩的山水格局特色,不断探索山地城市典型问题的解决之道。从在项目中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海绵”模式,逐渐向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带动生态城市建设的“海绵+”理念转型,把海绵城市理念“嵌入”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用越来越多的“海绵”元素,让城区环境“大变样”。同时,两种模式齐头并进、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循环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打造具有龙岩特色的海绵城市。
因地制宜——打造重点示范片区
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龙岩市从顶层设计方面着手,对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进行修编,完成《龙岩市主城区重点片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实施方案》等重点方案的编制,海绵城市建设实现高端顶层设计引领,从严把控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严格落实海绵城市相关要求。
在打造特色海绵城市的过程中,龙岩市尤其注重打造重点示范片区。“龙岩市按照‘新区目标导向、老区问题导向’的思路,积极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期间项目的策划工作。”龙岩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龙岩市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水文等特点,结合城市发展方向,选取山顶建成区、山脚建成区、河谷老城区和河谷新城区等四类片区作为重点建设区域,如东城片区,东山片区等。其中,东城片区属河谷老城区,主要通过对居住小区、道路、公园等源头项目进行海绵化改造,削减源头径流量和径流污染;河谷新城区以东山片区为示范,加强对片区内“大海绵体”的构建和保护,在城市建设工程中融入“海绵+”理念,通过“海绵+”工程,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地块价值。
龙岩市通过重点片区的海绵建设,推动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并基于该市的建设发展布局来谋划相应海绵项目,达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城市建设与民生建设相结合的目的。
多点开花——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目前,龙岩市共策划海绵城市建设项目153个,其中已完工项目55个,正在开展建设98个。
这些项目中,有小区、道路、公园、水系等,均采用海绵理念设计,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旱溪景观、下沉绿地、植草沟等海绵设施随处可见。根据《龙岩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全流程管控的通知》,全市所有新改建项目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结合市政府已确立的“南拓北进”城市建设发展战略,更多的海绵湿地公园、海绵绿道、海绵小区、海绵校园将不断涌现。
在中心城市北部新城,在建的龙州湿地公园位于青云路与龙岩大道交会处西北角,项目占地20公顷,拟建设蓄洪湿地面积约5.2公顷,蓄洪容量约13万立方米,主要定位为调洪蓄水、生态保护、湿地净化。在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场地条件、区域雨水管理目标与景观空间布局,确定“行洪通道—蓄洪湿地”排、蓄结合的超标径流与控制措施,基于“轻浅野境”的生态手段,沿行泄洪通道及湿地布置亲水自然教育空间,形成“行洪通道—蓄洪湿地”的自然景观和亲水空间,收纳上游及周边涝水,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灾害。龙州湿地公园的建设,将带动北部新城生态建设,片区开发,提升北部地块价值。
龙岩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同志说,龙岩市山地较多,在中心城市南部新城,邦山公园山体修复环境提升、仙宫山公园生态环境整治、龙岩洞生态综合整治等项目,均以山体径流控制为主。首先从山上进行径流削减,对现有山体进行海绵化建设或改造,建设山坳、石笼挡墙,形成山洪径流削减体系;其次对山体较为平坦的地块,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方式,充分发挥海绵设施对雨水的消纳作用;最后通过梳山理水,基于自然水文路径构建山洪疏解通道,设置并串联坑塘等调蓄设施,加强对山洪的缓冲控制,减轻山脚居住区的山洪压力。这些海绵项目的建设,可减缓南部新城的山洪压力,带动南部片区的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自全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以来,龙岩市的城市面貌已悄然发生变化,市民群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内涝少了、水体干净了、城市环境更加靓丽宜人了。接下来,龙岩市将加大力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会呼吸”的宜居城市、韧性城市,以更优质的宜居环境,为全市人民群众的幸福“加码”,并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地河谷型海绵城市建设经验模式,为全国海绵建设作出龙岩贡献。(罗玉文 高迎宾 崔婷钰)
Copyright © 2015-2022 今日上海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4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